閱讀模仿犯的過程猶如著在下大雨的日子裡,穿著鞋帶快斷掉的鞋穿過泥濘的水窪。
試列出幾點我的觀察與心得。
從對話或是內心想法的陳述,藉書中不同立場的人物表達作者表達自身看法,或矛盾或一致,增添了讀者思索的廣度。除了主要角色外,也穿插社會大眾,特別是媒體的看法和評論。多角色多立場的評論,一方面滿足讀者「知」的欲望,一方面點出大眾看法的歧義性。
書中以塚田真一、有馬義男、前(火田)滋子、高井和明為主要角色。而一度讓人懷疑是真凶的栗野浩美只是凶手的工具,犯人隱藏在背後。雖然真凶很晚才出現,但卻不讓人有拖延的感覺。
塚田真一為什麼無法直接與與(木通)口 惠正面交鋒?邊看著真一的內心思緒和想法,一邊這麼想:即使自認是「對」的一方,挺身而出也需要不小的勇氣。理直氣壯並不適用於每一個人。而內心受創,甚至處於自責心理的被害人家屬,更難提起這份「看似理所當然」的勇氣。最不堪的是他們與凶手間產生了剪不斷的紐帶關係。
從有馬義男和日高道子的部分,側重受害者家人的描寫,重建受害人曾經生活的面貌。即便家屬努力過著原來的生活,即使凶手被抓到,受害人家屬的生活卻也無法回到從前。
被害人家屬的不同性別、年齡、經歷,能引起更多共鳴。但作者點到為止。並非每個人物都作長篇大論的描寫,「模仿犯」是小說而不是傳記。
小說也許不是真實,但不以現實為基石,小說仍然無法立足。
作者並未看輕或嘲笑警方辦案,這跟許多推理/偵探小說很不一樣,把優點和缺點並列,成功與失敗都加以描寫,造成可讀性。警方有組織性的活動自是鉅細靡遺,組織龐大自然難以兼顧所有的想法,若主事者個人意志左右搜查方向的時候,走岔路往往也難以立即矯正,這時就停滯不前了。
前(火田)滋子的角色頗有幾分「偵探」的味道。但卻又不是一人擔起「解決案件」的工作。畢竟一般人不能像警方擁有資源和人力,進行有組織性的罪行偵察。
網川浩一自從栗野浩美和高井和明身亡,居然 接近高井由美子,這真是狂妄到了極點,走火入魔了,他的失敗從這裡開始。世上沒有完全犯罪,即使網川浩一異於常人,擁有高度掌握、看穿他人心思的本領,但他不是「神」,有太多太多他所不能知、不能操縱的因素。天網恢恢?不,不如這麼說:人與人間的關連往往是難以預測的。
主題明確,細節精準不拖泥帶水,雖然站在第三人稱的作品,但不會流露出作者是全知者的角色。感謝作者沒有自以為是全知的神,把網川浩一犯案的動機和心路歷程「為什麼」也寫出來。那樣難免落入走火入魔的下場。
2005年年中初稿,2006年初重修。
留言列表